列印 | 关闭视窗
 
3D列印医材管理指引 最快年底正式颁布
发布日期:29/12/2017
消息来源:经济日报
想要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3D列印医疗器材指日可待,食品药物管理署最快年底颁布「积层制造(3D列印)医疗器材管理指引草案」,跟进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 月初颁布的「3D 列印产品指引」内容,针对原料、制成过程做管控,制造厂能订出产品制程的规格范围,并具有相同效果的医材即可申请许可证,目前已有10多件案子抢进送审。
 
3D列印问世多年,如今食衣住行都有3D列印的身影,3D列印进军医疗市场也已多年,业界开始着手研发义肢、骨材,到近期更有团队透过3D列印在研发「器官」、「组织」,但台湾法规一直跟不上业界发展,即使各家医院都已经成立「3D列印中心」,却没办法扩大造福病患。
 
「3D列印医材指引预计年底或明年初正式公布」食药署医妆组科长林欣慧表示,积层制造(3D列印)医疗器材管理指引草案,主要是跟进美国的做法,一改过去医材必须要采取「固定规格」送审的概念,3D列印与传统制程有相当大的不同,因此,指引中明确定义3D列印医材的适用范围。
 
业者只要能提供3D列印产品的规格范围,如该机器在制作3到10公分的医疗器材时,能有固定的品质与效能,只要提出最大到最小的产品制作范围,并提供产品的安全性与效能,即可申请许可证。
 
若是超出最大到最小的尺寸范围,只要患者持有医师处方,并由取得许可证的医材业者制造相关的3D列印医材,即可超过核准的尺寸范围制造生产,以符合3D列印客制化的优势。
 
在草案推出之前,已经有业者尝试送审,目前已经可以使用3D列印技术生产的医材已经有两个品项,分别为「植牙手术导板」及「成形牙齿固定器」,都属于风险最低的第一等级医疗器材。
 
专家表示,3D列印的医材送审的标准,一样是依照医材三个等级来做分类,若是属于侵入式的医材,就得依照规范进行人体试验,同样照过往的方式送审,并没有不同的差异
 
颁布3D列印指引 医赞「勇于踏出第一步,绝对能促使医材发展」
「每天都会有患者没办法挑选到适合的人工关节」,林口长庚外伤骨科叶文凌主任说,目前业者虽然可以做到各式各样的款式,但是每个人的关节不尽相同,只要有一点点不合,长久以来磨久了就可能会有后遗症,如溃烂等,3D列印的问世,对于极需要客制化的骨科而言,将会是一大利器。
 
但按照往例,只要是不同规格的医疗器材都必须要送审,叶文凌主任说:「3D列印出的骨材,是马上要给患者用的」,依照往例却还要送到食药署审核,花上几年的时间。若是能解决这项问题,他相信台湾3D列印医材的发展将会突飞猛进。
 
三总胸腔外科林冠勋医师表示,台湾大多的产业属于中小型企业,精密加工的量能数一数二,从新的指引来看,台湾已经跨出一大步,但是这份指引似乎是跟进美国去年五月公布的版本,并非是最新版本,像是3D列印的手术模型等都已经纳入医材,但台湾仍不属于医材管理,但建议后续可以逐步调整跟进。
 
阳明大学牙医学系教授兼教务长李士元表示,3D列印医材最需要注意的是原料以及成品是否仍残留化学毒物,台湾愿意跟进美国的做法,踏出第一步值得赞许,只要踏出第一步后续与业界得不断磨合,能逐步让法规更加精进。
 
不过该指引目前仅适用于「医疗器材」上,并不适用于「生物、细胞、组织」等3D列印的产品制造过程,最快今年年底或是明年年初正式对外公布,公布后即可立刻施行。

 

 
  关闭视窗
网站地图 | 隐私保护条款 | 免责声明 | 辅助功能
©2006 The Hong Kong Printers Association 保留所有权利。
使用本网站即代表您同意使用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