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流程的数码化转型,显著推动了柔版标签印刷市场的扩张。这并非停滞不前的传统柔版印刷技术。事实上,该流程已经实现了显著的改进,旨在提升生产效率,同时吸引新一代的从业人员。柔版印刷需要不断发展,尤其考虑到目前超过80%的标签印刷作业仍然在柔版印刷机上完成。 自动化、人工智能和可持续性是影响柔版印刷发展的几个重要趋势。基于云端的生产管理工具,包括MIS(执行资讯系统)和ERP(企业资源规划)的资料收集,现在已经成为印刷商和加工商追求效率提升的普遍做法。柔版印刷机的即时资料采集,包括与协力厂商系统的集成,正在构建智能化的平台。这种级别的连接和资料收集将为未来在生产管理中应用人工智能预测模型提供支援。这种集体的智能将有助于实现从报价、供应链管理、资产利用到物流等整个运营目标。 环保且可重复使用的包装解决方案将受到消费者需求的驱动,品牌所有者和加工商都需要紧密配合。消费者和品牌所有者将寻求能够为当前市场需求设计更薄原材料,并支援闭环回收流程的加工商。 标签和包装印刷行业的人力资源数量将持续减少。智能平台和数码混合技术的自动化流程将有助于缓解这一难题。从传统工艺到现代科学的演进,如今已带来了智能化的平台。在这些平台上,人机界面(HMI)为现代印刷机的操作人员提供了更加直观的操作体验,包括自动化和机器人操作。这些HMI功能将提供更具可预测性和可重复性的结果,无论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准如何。这有助于减少整个制造过程中对人机交互的需求,从而能够持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品质,并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 除了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应用,柔版印刷工艺本身也经历了变革。曾经依赖铬和橡胶的这两种工艺,现在都已实现了数码化,并且化学成分和原材料都得到了优化。目前的网纹辊技术采用优质陶瓷粉末制造,具有极低的孔隙率。通过数码光纤雷射技术,可以将任何图形图像雕刻到辊筒表面。 现在,除了传统的60度六边形雕刻(一直是柔版印刷的主流技术,至今仍在使用)之外,还可以采用通道化应用技术进行雕刻。这种对传统60度雕刻的改进,提高了油墨向印版的转移效率,并克服了过去油墨转移过程中存在的挑战,例如UV油墨喷溅、网状结构和空气滞留等问题都得到了显著减少,从而提升了性能和效率。采用精确可测量体积的60度通道化应用雕刻技术是一项重要的进步。 随着印版单元图案的引入,油墨从印版转移到承印物的过程也得到了改善,这两项创新技术持续协同发展。更好的色彩饱和度、更少的针孔以及更高的不透明度得以实现。网纹辊和印版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柔版印刷工艺的核心,并将继续共同发展。 数码印刷在未来也将对柔版印刷产生影响。然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数码印刷不会取代柔版印刷。相反,柔版印刷和数能印刷将并行发展(或者在混合印刷机的情况下协同运作)。目前的关键在于确定在生产标签时,采用柔版印刷还是数码印刷在哪个印量临界点最具成本效益。数码印刷是对柔版印刷工艺的直接补充,它为加工商提供了向客户提供更具附加值的产品和缩短交货时间的机会。 当前的数码印刷解决方案所提供的生产速度已经可以与传统的窄幅柔版印刷机相媲美,这不再是生产模式选择的决定性因素。对于那些颜色和加工要求简单的短版印刷,数码印刷仍然会是压倒性的选择。混合印刷解决方案将成为具有印后加工和装饰应用的中等印量印刷的首选。而对于长期、更复杂的生产订单,柔版印刷仍将是主要的工艺。它适用于各种需求,现代印刷车间的布局将持续发展。 即使行业正在探索新技术,特别是数能标签印刷,柔版印刷的未来依然充满光明。柔版印刷将继续在标签领域蓬勃发展,并应用于其他领域,例如宽幅柔版印刷、瓦楞纸、餐巾纸、纸巾、信封、报纸等等。柔版印刷现在是,将来也将是主要的印刷方法。数码和数码混合技术将继续在标签领域发展,并最终扩展到其他技术领域。 柔版印刷和数能印刷工艺将继续保持紧密的联系,并共同拓展包装印刷的界限,因为它们是真正的互补关系——但两者都拥有各自的应用空间。现代印刷车间将学会利用这些技术来提高效率。印量、SKU(库存单码)、定制化程度、装饰和印后加工要求都将成为决定采用何种生产方法的关键因素。 随着越来越多的窄幅印刷机采用扩展色域解决方案,数码印刷工艺也对柔版印刷工艺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一旦从两个印刷设备捕获色域并进行适当配置,就能为印刷车间提供更大的灵活性。任何一个平台都能产生视觉效果上相近的结果。现在的印刷机可以使用四色工艺来完成原本需要两种专色的作业,并且可以切换到五色PMS(潘通配色系统)作业而无需更换墨组——无论使用哪个平台,这都是真正的效率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