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 关闭视窗
 
中国西北印刷业转型:看丝路印刷产业带串联起「生产—物流—服务」全链条
发布日期:15/04/2025
消息来源:印业独家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的交汇点,西北印刷业的转型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一场关于区域价值的重新发现。西北印刷业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平台建设为纽带,以服务产业为宗旨,助力行业从“跟随者”向“定义者”跨越。
当新疆的民族印刷、陕西的智慧包装、宁夏的葡萄酒文创等形成差异化矩阵,当丝路印刷产业带串联起“生产—物流—服务”全链条,这片土地或将诞生中国印刷业新增长极。在数位化与绿色化的浪潮中,特色就是壁垒,协同就是效率,而“一带一路”的机遇,正等待敢于破局的行动者。

政策红利,为产业发展带来战略机遇

西北地方作为我国印刷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面临着产业基础薄弱、技术创新不足等结构性矛盾,也蕴含着“一带一路”机遇与区域特色资源的巨大潜力。
其中,陕西省依托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地位形成产业高地,2024年印刷包装产值接近150亿元,数字印刷渗透率达35%。甘肃省重点发展特色农产品包装印刷,定西马铃薯、静宁苹果等地理标志产品催生包装印刷产业集群,近3年相关企业数量增长42%。新疆的跨境印刷业务增长显著,双语教材、清真食品包装成为核心增长点。宁夏和青海印刷业规模较小,聚焦细分市场,如宁夏的葡萄酒包装、青海的藏文经卷印刷。

尽管陕西印刷企业数位化改造覆盖率高于全国,但西北印刷业整体智慧化水准仍处初级阶段:设备数控化率和工业软体普及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准,研发投入强度不足全国一半。陕西省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调研显示,西北68%的印刷企业未建立标准化生产流程,订单交付准时率仅78%,远低于东部地区的92%。同时,行业面临成本与环保双重压力。2023年新版《印刷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后,西北地方35%的中小印刷企业面临环保设备改造压力,VOCs(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治理成本平均增加18%—25%。2024年,西安地区印刷企业原材料成本同比上涨18%,叠加人工成本5年上涨45%,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至极限。

此外,行业还面临人才断层与管理粗放。调研显示,西北印刷企业中,68%的企业未建立生产流程标准,42%的企业缺乏品质追溯体系。咸阳某印刷厂因交货延期被客户索赔,根源在于未制定设备维护标准导致故障频发。西北印刷包装业现有从业人员中,45岁以上占比近半,大专以上学历仅占19%。企业急需的数位印刷工程师缺口达62%,智慧化设备运维人员更是“一将难求”。
但与此同时,“一带一路”的政策红利、区域特色资源的价值挖掘、政策与技术的双重驱动,为西北印刷业带来战略机遇。“一带一路”倡议推动西北印刷包装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政策协同、技术赋能与国际市场开拓,形成覆盖中亚、中东欧的跨境产业链格局。陕西省“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还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支撑。

协同创新,构建全产业链服务平台

西北印刷业应从“加工者”向“创造者”转型,通过“文化确权+技术赋能”模式,将陕西历史文化、新疆民族特色、甘肃农产品品牌等转化为高附加值印刷品。

作为西北地方印刷技术应用研究开发的引领者,陕印科所正联合西北五省印刷协会,加强产业链协同平台建设,筹备成立“一带一路印刷产业创新联盟”,旨在整合技术、资金、人才资源,推动绿色印刷标准制定与跨境贸易便利化。
“一带一路印刷产业创新联盟”由陕印科所联合陕西省印刷技术协会、青海省印刷协会等成立,以模式创新、产业推动、协同并进推动西北地方印刷产业发展。一方面,通过有效的联盟机制,凝聚政府、产业界、金融界、学术界、媒体界等共识与合力,共同为印刷企业的快速成长提供优质生长的土壤,构建集市场整合、技术推广、标准制定、应用示范、资金支援、服务保障于一体的发展服务平台,更好地为印刷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另一方面,以陕印科所为引领,聚焦印刷产业,搭建全产业链服务平台,构建和完善开放、多元、包容的印刷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体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技术研发与创新、技术谘询与服务、人才培养与培训、资讯服务与交流、印刷资质认证辅导、资源对接与整合等,通过积极打造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两链融合促进器,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孵化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从初创到成长、发展的全流程支援,助力西北企业高品质发展。

 

 
  关闭视窗
网站地图 | 隐私保护条款 | 免责声明 | 辅助功能
©2006 The Hong Kong Printers Association 保留所有权利。
使用本网站即代表您同意使用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