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 关闭视窗
 
中国造纸业产能过剩 海关新政策收紧再造纸入口要求
发布日期:28/10/2025
消息来源:全球印刷与包装工业
近年来,中国的纸浆和造纸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扩张,由新建工厂项目、尖端技术应用以及政府的大力融资推动,创造了行业产量的历史新高。这种原本旨在满足庞大国内需求的扩张,如今已演变成一个产能严重过剩和结构性失衡的时代。这项转变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着全球贸易格局、定价策略以及产业的永续发展重点,对全球纸浆和纸张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席卷全球的扩张浪潮与背后的驱动力
中国纸浆造纸业的迅猛扩张并非无源之水。背后的驱动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面向:
 
首先是政府的强力支持与融资补贴。在国家战略规划,尤其是五年计画的指引下,「中国制造」战略得到大力推行,持续鼓励制造业投资。许多在政府支持下建立的工厂,往往将就业和生产目标置于单纯的盈利能力之上,即便面对市场疲软,也能维持持续的产量和投资,从而推动了产能的不断积累。

其次是资源的可近性优势。中国能够获得相对廉价的俄罗斯石油和化学品,这显著降低了国内工厂的生产成本,特别是在涂布纸板和包装纸等高耗能领域,使其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了成本优势。

然而,这种扩张也伴随着木纤维采购的结构性变化和永续性风险。由于国内资源不足,中国日益依赖进口木纤维。在这些进口来源中,有些是来自越南等地区快速扩张的人工林,但其采购过程有时存在「可疑的纤维来源」。这种对进口的日益依赖,已经在整个供应链中引发了关于环境责任和永续发展的担忧。

产能过剩重塑全球贸易格局
随着中国国内市场逐渐趋于饱和,庞大的过剩产能开始大规模涌向国际出口市场。这种现象极大地扰乱了全球纸张的价格稳定,尤其是在亚太、欧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这些地区的本土生产商正努力应对来自中国低价产品的激烈竞争,市占率受到挤压。
 
对于上游的纸浆供应商而言,中国日益增强的纸浆自给自足能力,正在不可避免地改变传统的全球纤维贸易路线。这迫使北美和北欧等地的传统纸浆出口大国必须积极寻找新的市场,并调整其长期策略,以适应全球力量平衡的变化。对于北美和欧洲等传统市场领导者来说,这种低价出口、供应链中断和不断变化的权力平衡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产业观察家普遍预计,为了因应日益紧缩的全球市场,中国纸浆和造纸产业内部将出现一轮整合潮,届时规模较小、效率较低的工厂将难以生存。在这种背景下,对透明度、基准测试和生产效率的策略性投资,对于维持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长期竞争力至关重要。

环境成本与中国海关新规的冲击波
中国的产能过剩并非没有环境代价。为了维持工厂的利用率,即使在利润缩水的情况下,工厂也往往会选择持续生产,这不仅加剧了市场的波动性,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压力。中国对进口木纤维、化学品投入和能源的巨大需求,引发了人们对该行业可持续性和资源效率的担忧。
 
在此背景下,中国海关总署(GACC)于2025年10月9日宣布的一项新规,对全球再生纤维贸易链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新规要求进口商必须申报再生纸浆的生产流程是干法还是湿法。

这项旨在控制污染的措施,源自于中国当局对「干磨制程」可能被用于将进口固体废弃物伪装成纸浆的担忧。自2021年中国全面禁止固体废弃物进口(包括混合了纸张和塑胶的货物)以来,国内多地海关检查均发现疑似固体废弃物冒充「再生纸浆」进口的案件,导致货物被退回。

这项禁令颁布前,英国约60%的再生纸是直接出口到中国的。禁令实施后,东南亚国家,特别是马来西亚和泰国,迅速成为了英国再生纸的重要中间加工商。这些国家的加工厂将进口的废纸进行初步处理,加工成再生纸浆后,再供应给中国买家。根据国际回收局(BIR)的数据,2024年前8个月,马来西亚和泰国共向中国出口了超过260万吨再生纸浆。
 
新规对此新兴贸易流程将产生重大影响。再生湿纸浆经由分解、清洗、打浆和机械脱水,其净化程度相对较高;而干磨纸浆仅是将废纸粉碎和压缩成捆,缺少相同的净化、消毒和灭菌工序,因此更容易引发污染担忧。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来自东南亚的进口再生纸浆,尤其是被海关认定为「干」法的材料,可能会面临严重的延误,甚至被直接拒收,这将直接削减中国对英国原产纤维的需求。

全球纸业生死战!中国产能过剩,海关新政再断再生纸命脉!
此外,新规颁布的时机也加剧了混乱。规则变更恰逢中国黄金周假期之后,在此期间,工厂、港口和海关的产能都有所下降。这一时机进一步加剧了交通拥堵和行政积压。贸易商警告称,额外的文书工作要求不仅会延迟发货,还将大幅增加检验的负担和成本。
 
受此影响,英国再生纤维出口商正积极准备应对来自东南亚纸浆生产商的订单下滑。尽管9月纸张市场价格在8月下跌后相对稳定,但纸浆价格的持续低迷以及来自北美和北欧材料的竞争加剧,继续给整个行业带来压力。与去年相比,纸浆价格几乎下跌了一半,这种低价态势将持续对全球纸浆和再生纤维产业链条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关闭视窗
网站地图 | 隐私保护条款 | 免责声明 | 辅助功能
©2006 The Hong Kong Printers Association 保留所有权利。
使用本网站即代表您同意使用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