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 關閉視窗
 
中國支持舉措集中出台 製造業投資有望延續增長勢頭
發佈日期:08/12/2022
消息來源:上海證券報
工業和信息化部表示,《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升級投資指南》正在修訂,國家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試驗區將啟動創建。各地也紛紛出台政策,推動技改和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增長。

今年以來,製造業投資增長勢頭良好,前10個月同比增長9.7%。分析人士表示,系列支持政策有望帶動製造業投資保持較快增長,助力鞏固經濟回升向好趨勢。

政策助力 技改投資增速繼續上行

技術改造是前三季度拉動製造業投資的重要動力,也是相關部委及地方穩工業的發力點。工業和信息化部將修訂《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升級投資指南》,實施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升級導向計劃,引導企業開展新一輪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投資。

地方已經行動起來。雲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等17個部門本月發布《雲南省激勵工業企業技術改造若干措施》,提出支持優勢行業領域企業實施產品升級換代、附加值提高、產品質量提升改造項目;山東近日表示,將編制《山東省企業技術改造重點項目導向目錄》。

11月2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加快設備更新改造落地。在已基本完成項目貸款簽約基礎上,要把工作重點轉向專項再貸款發放和財政貼息撥付,督促用款單位加快設備購置和改造。

自9月末人民銀行向金融機構推送了首批「設備更新改造貸款客戶清單」之後,多家銀行已開始加快了該領域的貸款投放。

「新階段加快技術改造意義重大。」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政治經濟學研究所所長吳垠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技術改造是優化存量、培育增量、促進工業轉型升級的「加速器」,是改善供給、擴大有效需求、穩定工業經濟增長的「穩定器」,是引導企業達產增效、提高市場競爭力的「助推器」。

華創證券研究所所長助理、首席宏觀分析師張瑜預計,技改增速四季度有可能繼續上行。今年全年製造業技改投資增速或達到15%左右,僅技改就可以支撐全年製造業投資保持在6%以上。

內生動力推動 高技術製造業成增長引擎

高技術製造業也是引領經濟的重要動力。歲末攻堅階段,各地密集開工新項目,帶動高技術製造業投資。

12月1日,河南鄭州集中開工140個項目,總投資共1038.8億元,涵蓋了先進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數字經濟等領域。

「開工的時間節點很有意義。」河南省社科院數字經濟與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趙西三認為,企業投資意願明顯回升,企業家信心也正在穩步恢復。

在趙西三看來,先進製造業、戰略新興產業的項目投資,正在引領著鄭州投資結構優化,也為鄭州高質量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註入新動能。

11月以來,湖北、山東、長三角等地均開工多項重大項目,涉及先進製造、新材料、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領域。

對於已經開工的高技術製造項目,各地積極服務,推動形成實物工作量。

在湖北宜昌夷陵區龍泉鎮,總投資約600億的楚能新能源(宜昌)鋰電池產業園項目現場熱火朝天。據介紹,夷陵上線了「項目全週期管理平台」,將企業服務、項目建設全週期納入線上「雲」管理,通過數據賦能提高線上辦公精準調度,實現重大項目清單化、節點化管理,助推項目快開工、快投產、快達效。

「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高技術製造業都將保持快速增長態勢。」賽智產業研究院院長趙剛認為,很多創新產品已經進入發展窗口期,新能源汽車、虛擬現實產品、5G智能手機等產品的市場需求將不斷擴大,成為拉動高技術製造業增長的內生動力。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前10個月,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長23.6%,高於全部製造業投資12.9個百分點。

政策加快部署 製造業投資將保持增長態勢

在技術改造和高技術製造業的帶動下,四季度製造業投資將保持增長態勢。德邦證券認為,製造業投資全年增速有望超過10%。

吳垠表示:「實體經濟是穩定經濟大盤的壓艙石,製造業又是實體經濟的基礎。因此,製造業投資的穩定增長,既對當前經濟穩增長有重要作用,又影響未來的產業結構和發展後勁。」

關於明年的製造業投資情況,專家認為,在製造業轉型升級的背景下,相關投資將迎來長周期的積極變化。

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方向是「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對此,工業和信息化部已經作出部署。

記者了解到,工業和信息化部將啟動創建國家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試驗區,構建一批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區域增長極。

工業和信息化部還要求,深入實施智能製造工程,開展智能製造試點示範行動,加快推進裝備數字化,遴選發布新一批服務型製造示範,加快向智能化、綠色化和服務化轉型。此外,還將深入開展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實施5G行業應用「十百千」工程,深化「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加快5G全連接工廠建設,推動各地高質量建設工業互聯網示範區和「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先導區。

吳垠認為,未來會產生大量的製造業投資需求,從而帶動製造業投資,助力明年一季度經濟「開門穩」。
 
  關閉視窗
網站地圖 | 隱私保護條款 | 免責聲明 | 輔助功能
©2006 The Hong Kong Printers Association 保留所有權利。
使用本網站即代表您同意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