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 關閉視窗
 
中國綠色轉型所付出的重置成本和沈沒成本相比發達國家較低
發佈日期:14/12/2022
消息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2022碳達峰碳中和論壇暨深圳國際低碳城論壇在深圳國際低碳城舉行。

在主論壇的圓桌討論環節,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表示,數字經濟和綠色經濟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兩大動能,不僅在中國,其實在全球範圍都是如此。

談及綠色發展動能,劉世錦認為迎面而來的是壓力,「中國提出到2035年將實現人均收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但是中國碳排放已經超過了全球平均水平。當前低碳和增長的矛盾很突出,面臨的壓力很大,某種意義上來講我們可選的空間很窄,有人形容為一種'刀鋒之路'。」

但是,劉世錦提出,不妨將思維模式轉換一下,挑戰中往往蘊含機遇,思路則決定出路。

重置成本和沈沒成本較低

他認為,中國綠色轉型所付出的重置成本和沈沒成本相比發達國家較低。這是因為,中國很多產品沒有達到需求峰值,可以用綠色能源來替代。

「為什麼中國新能源汽車增長這麼快呢?這是因為我們人均汽車擁有量還沒有達到峰值,現在每千人是200輛汽車左右,美國是800多輛」,劉世錦表示,因此支付在傳統的汽車生產運營方面的投資相對較少,所承擔的資產和減值的風險也相對較低。

數據顯示,2022年1月至11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625.3萬輛和606.7萬輛,同比增長超過1倍。

其次,劉世錦認為,至少在未來一段時間中國仍將保持中速增長,因此市場需求的相比發達國家要大。這對於綠色產品的金融市場普及、擴展非常重要。綠色轉型過程中,技術固然重要,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更應該適應市場需求。

再者,在第四次工業革命過程中,中國與世界的步伐是一致的,甚至在一些領域是處於並跑、領跑的優勢地位的,技術上的優勢已經逐步轉化為市場優勢。

此外,中國的製度和政策優勢,政府的執行、組織協調能力強,財政貨幣政策也能給予支持,這些都是推動綠色發展的有利條件。

「數字經濟」和「綠色經濟」親兄弟

劉世錦形容,「數字經濟」和「綠色經濟」是兩親兄弟,他舉例,數字經濟在能源、製造業、農業、建築、服務、交通等領域中,落地應用就可以有效減少15%至37%的全球碳排放。

除此之外,當前多數綠色技術落地應用必須要依托數字技術。劉世錦發現,碳核算精準統計離不開數字技術的幫助。準確應用數字技術,從而將過去繁雜的環節一攬子解決。因此,綠色發展推動了數字經濟在一系列高碳行業中的推廣應用,也同步帶動數字化轉型升級。

「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認為數字技術和綠色發展,兩者是相互支撐、相互賦能,它是橫向技術,國民經濟的各個部分都會分享到它們提供的新的增長動能。」劉世錦如是說。
 
  關閉視窗
網站地圖 | 隱私保護條款 | 免責聲明 | 輔助功能
©2006 The Hong Kong Printers Association 保留所有權利。
使用本網站即代表您同意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