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 關閉視窗
 
廣東:實施「碳達峰十五大行動」加快構建與碳達峰、碳中和相適應的投融資政策體系
發佈日期:10/02/2023
消息來源:上海證券報·中國證券網
2月7日,據廣東省人民政府消息,《廣東省碳達峰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已經正式印發實施。

《實施方案》聚焦「十四五」和「十五五」兩個碳達峰關鍵期,提出了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等方面目標指標。

「十四五」期間,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基本形成,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和交通運輸結構調整取得明顯進展,全社會能源資源利用和碳排放效率持續提升。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力爭達到32%以上,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確保完成國家下達指標,為全省碳達峰奠定堅實基礎。

「十五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取得顯著成效,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初步建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質量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形成,在全社會廣泛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到2030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的控制水平繼續走在全國前列,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35%左右,順利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

《實施方案》圍繞碳排放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提出實施「碳達峰十五大行動」。

一是產業綠色提質行動。提出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等重點任務。

二是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行動。提出嚴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費增長、大力發展新能源、安全有序發展核電、積極擴大省外清潔電力送粵規模、合理調控油氣消費、加快建設新型電力系統等重點任務。

三是節能降碳增效行動。提出全面提升節能降碳管理能力、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加強重點用能單位節能降碳、推動新型基礎設施節能降碳等重點任務。

四是工業重點行業碳達峰行動。提出推動鋼鐵行業碳達峰、推動石化化工行業碳達峰、推動水泥行業碳達峰、推動陶瓷行業碳達峰、推動造紙行業碳達峰等重點任務。

五是城鄉建設碳達峰行動。提出推動城鄉建設綠色轉型、推廣綠色建築設計、全面推行綠色施工、加強綠色運營管理、優化建築用能結構等重點任務。

六是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行動。提出推動運輸工具裝備低碳轉型、構建綠色高效交通運輸體系、加快綠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任務。

七是農業農村減排固碳行動。提出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能效水平、加快農業農村用能方式轉變、提高農業減排固碳能力等重點任務。

八是循環經濟助力降碳行動。提出建立健全資源循環利用體系、推進廢棄物減量化資源化等重點任務。

九是科技賦能碳達峰行動。提出低碳基礎前沿科學研究行動、低碳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行動、低碳先進技術成果轉化行動、低碳科技創新能力提升行動等重點任務。

十是綠色要素交易市場建設行動。提出完善碳交易等市場機制、深化能源電力市場改革、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等重點任務。

十一是綠色經貿合作行動。提出提高外貿行業綠色競爭力、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深化粵港澳低碳領域合作交流等重點任務。

十二是生態碳彙能力鞏固提升行動。提出鞏固生態系統固碳作用、持續提升森林碳彙能力、鞏固提升濕地碳彙能力、大力發掘海洋碳匯潛力等重點任務。

十三是綠色低碳全民行動。提出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推廣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引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強化領導幹部培訓等重點任務。

十四是各地區梯次有序達峰行動。提出科學合理確定碳達峰目標、因地制宜推進綠色低碳發展、上下聯動制定碳達峰方案等重點任務。

十五是多層次試點示範創建行動。提出開展碳達峰試點城市建設、開展綠色低碳試點示範等重點任務。

在政策保障方面,《實施方案》提出:

一是建立碳排放統計監測體系。加強碳排放統計核算能力建設,完善地方、行業碳排放統計核算方法。充分利用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鍊等先進技術,集成能源、工業、交通、建築、農業等重點領域碳排放和林業碳匯數據,打造全省碳排放監測智慧雲平台。建立覆蓋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的碳匯核算監測體系。

二是健全法規規章標準。全面清理地方現行法規規章中與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不相適應的內容,構建有利於綠色低碳發展的製度體系。加快能效標準制定修訂,加快完善碳排放核算、監測、評估、審計等配套標準,加強與國際和港澳標準的銜接和互認。

三是完善投資金融政策。加快構建與碳達峰、碳中和相適應的投融資政策體系,加大對節能環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等項目的支持力度。研究設立綠色低碳發展基金,鼓勵社會資本以市場化方式設立綠色低碳產業投資基金。

四是完善財稅價格信用政策。各級財政要統籌做好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改革、重大示範、重大工程的資金保障。落實環境保護、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等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完善居民階梯電價制度和峰谷分時電價政策。建立企業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措施清單。
 
  關閉視窗
網站地圖 | 隱私保護條款 | 免責聲明 | 輔助功能
©2006 The Hong Kong Printers Association 保留所有權利。
使用本網站即代表您同意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