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關於紙質印刷即將消亡的論點被大大誇大了。儘管一些預言家在數碼革命的浪潮下,曾為紙質印刷「寫下訃告」,但種種跡象表明,到2025年,紙質印刷不僅會繼續存在,甚至將蓬勃發展。 隨著關於印刷現狀的討論日益激烈,媒體之聲,作為《出版商播客》和《出版商簡報》的出版方,近期與FIPP聯合發布了一份新報告。該報告旨在評估紙本產品的未來發展軌跡,名為《印刷復興內幕》,它深入探討了紙本印刷復甦的原因、當前印刷市場的特徵、印刷雜誌出版業面臨的挑戰以及其中蘊藏的機遇。 「人們仍然印刷雜誌,因為印刷雜誌有利可圖,」媒體之聲聯合創始人、《Grub Street Journal》出版商彼得休斯頓在近期於倫敦舉行的出版商播客峰會暨頒獎典禮的主題演講中指出。「普華永道發現,80%的消費雜誌收入仍然來自印刷品,這令人震驚。這是一個全球性的現象,涉及許多不同的市場。如果你審視B2B市場,儘管這個數字會低一些,但出版商仍有一半的收入源於印刷品。所以,印刷品並未消亡,遠未消亡。」 為了進一步證實這些結論,FIPP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其50%的會員收入來自紙本出版物。大多數參與調查的會員認為,紙本出版物的發行量並未出現快速下滑。休斯頓表示:「你可能會說,報紙的發行量在紙質出版物領域急劇下降,但雜誌的情況則截然不同。」
化負面為正面:紙本出版品的復甦 BBC、《富比士》、《紐約時報》和尼曼實驗室等媒體品牌對紙本出版物的報導,正印證了其復甦的趨勢——相關討論也從負面轉向了積極。例如,BBC報導了《新音樂快遞》及其他高階雜誌「黑膠唱片式回歸」的故事。尼曼實驗室則關注《衛報》如何將其長期發行的系列出版物重新回歸紙質形式,而《紐約時報》則盛讚「小眾時尚雜誌的復仇」。 休斯頓表示:「雖然媒體對紙質出版物的『重啟』報導頗為高調,但獨立雜誌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它曾是一種小眾的、受追捧的消遣方式,但我認為這種狀況正在改變,它正變得更加主流。主流媒體正在關注它。」
休斯頓強調,重要的是要管理好預期,避免讓紙本印刷走向衰退。「如果你能正確地談論印刷品,就能進行真正理性的對話。如果你仍然期待它回到20年前的樣子,那可能不太現實。只要你能管理好預期,就能就印刷品進行理性、恰當的討論。」
幻滅的低谷與讀者的回歸 休斯頓認為,印刷媒體的復興恰逢出版商在數碼媒體方面陷入「幻滅的低谷」。他指出:「推薦流量暴跌,程式化廣告費率遠不及以往。人們甚至會想方設法繞過付費牆,或者乾脆直接跳出付費牆。因此,儘管數碼訂閱是解決方案的一部分,但要實現並非易事。」 「儘管出版商對數碼媒體的運作方式感到厭倦,但我認為,讀者實際上更多的是害怕和恐懼,而不是僅僅是幻滅。他們面對的是錯誤資訊和虛假資訊,同時也擔心數碼技術帶來的傷害。」
「澳洲正試圖立法禁止16歲以下青少年接觸社交媒體。法國則表示,6歲兒童不應該接觸螢幕。每個人都擔心演算法會接管一切,並向他們灌輸各種各樣的胡說八道。」休斯頓總結道:「讀者感受到的數碼幻滅感,正將焦點重新轉向印刷品。」
斯威夫特帶來的改變:從一次性到收藏品 推動印刷品復興的關鍵因素在於,紙製品已從一次性用品轉變為可收藏品。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時代》雜誌將泰勒絲評選為2023年度人物。《時代》雜誌敏銳地意識到斯威夫特的粉絲會渴望收藏任何印有這位流行歌星的物品,因此發布了三個不同版本的封面,每個封面上都有斯威夫特的肖像。讀者可以選擇以9.99美元購買一期,或以19.99美元購買三期。 休斯頓分享道:「《時代》雜誌通常零售18萬冊,但這期卻賣出了86萬冊。他們真正、恰如其分地融入了收藏的概念。這正是如今紙質雜誌的獨特之處之一。它已經從一次性用品變成了收藏品。這關乎歸屬感的象徵。我覺得自己是這個社群的一部分,是這個俱樂部的一部分,是那些雜誌足夠的人能夠閱讀這一部分。」
變革的種子:利潤、價值與永續性 儘管印刷雜誌市場正在復甦,但它早已今非昔比。大約20年前,英國的印刷雜誌市值約為13億英鎊,而如今已跌至5億英鎊。對於出版商而言,想要進軍新的印刷市場,製作高品質的雜誌至關重要。 休斯頓強調:「這關乎生產優質產品——高品質、製作精良、精心策劃的印刷品。你必須記住,印刷品能做到什麼,數碼媒體做不到。它存在於現實世界中。你可以拿起它,隨身攜帶。比如《園丁世界》五月刊,裡面包含一包種子和一期雜誌。但種子無法透過數碼媒體銷售。」
休斯頓告誡與會代表,不要落入低價銷售印刷產品的陷阱。「你缺乏數碼覆蓋率,也沒有平台規模。那麼,你該怎麼做才合理?」
「有時候,對於公司員工來說,這顯而易見。但對於在獨立雜誌環境中工作的人來說,這並不總是顯而易見的,因為獨立雜誌的驅動力是激情而不是利潤。但利潤很重要,因為它能讓你創作下一本雜誌。」休斯頓也讚揚了印刷版在永續性方面的優勢,並指出它比數碼版更具優勢。「數碼化的隱性碳足跡簡直荒唐。而它被隱藏本身就是個問題。印刷品當然有碳足跡,但它的保質期更長,所以一切都開始平衡了。這可不是說說『數碼化、綠色環保』那麼簡單——因為那簡直是無稽之談。」
|